新闻中心

黄健翔力荐新星登场:东亚杯启用于金永、蒯纪闻等未来基石积累实战经验

2025-07-19 1

在 2025 年东亚杯收官战对阵中国香港队的比赛中,知名足球解说员黄健翔通过社交媒体发声,直言 “今天不如让于金永、蒯纪闻、刘浩帆等人上去踢,积累经验”。这一建议直指中国男足青训培养的痛点,也引发了关于球队新老交替战略的深度讨论。

一、黄健翔的 “破局之言” 与国足现状

黄健翔作为中国足球解说界的标志性人物,其职业生涯横跨多届世界杯、亚洲杯等大赛,对战术布局和球员潜力的判断颇具权威性。此次他点名的于金永、蒯纪闻、刘浩帆等球员,均是国足 2005 年龄段的核心成员,被视为未来建队的重要基石。例如,蒯纪闻早在 U20 亚洲杯便展现出 “中场大师” 的潜质,对阵澳大利亚时贡献关键进球,被媒体誉为 “新版郑智”;刘浩帆作为绿城青训培养的后卫,在浙江队已逐渐站稳脚跟,其对抗意识和位置感备受教练组认可。

然而,在本届东亚杯前两轮比赛中,这些年轻球员的出场时间极为有限。首轮对阵韩国队,蒯纪闻虽替补登场但未能扭转 0-3 的败局;次战日本队,刘浩帆首发出任右后卫,但球队整体防守漏洞频现,最终 0-2 告负。而被黄健翔重点提及的于金永,本届赛事全程未获登场机会,暴露出国足在新人使用上的保守倾向。

二、启用新人的战略价值与现实困境

黄健翔的建议背后,是对国足长期人才断档的深刻反思。数据显示,本届东亚杯国足大名单平均年龄 24.7 岁,虽比上届赛事年轻 1.2 岁,但核心阵容仍依赖张玉宁、徐新等 80 后球员。这种 “老将依赖症” 直接导致球队在高强度对抗中体能崩盘 —— 前两轮比赛中,国足下半场控球率平均下降 18%,关键传球次数减少 40%。

反观国际足坛,日本、韩国等东亚对手早已完成新老交替。日本队本届赛事派出以 U23 球员为主的阵容,19 岁前锋久保建太郎连续两场破门;韩国队则启用全北现代新星文宣民,其边路突破成为球队进攻核心。这种 “以赛代练” 的策略,正是日韩足球持续走强的关键。

黄健翔力荐新星登场:东亚杯启用于金永、蒯纪闻等未来基石积累实战经验

从战术层面看,新人登场能为球队注入活力。蒯纪闻的盘带突破和直塞球能力,可有效撕开对手防线;刘浩帆的插上助攻与补位意识,能丰富边路进攻层次。但现实困境在于,年轻球员普遍存在大赛经验不足的问题。例如,蒯纪闻在对阵日本队时因对抗强度不适应,上半场便出现 3 次丢球权;刘浩帆在防守韩国队边锋李刚仁时,多次因预判失误被突破。

三、教练组的试探与未来方向

尽管黄健翔的建议未被完全采纳,但代理主帅久尔杰维奇在收官战中还是做出了调整:第 69 分钟,他用蒯纪闻换下黄政宇,试图通过中场调度打开局面;第 80 分钟,刘浩帆替补登场加强边路防守。这种 “有限度的尝试”,反映出教练组在成绩压力与新人培养之间的艰难平衡。

事实上,国足教练组对新人启用早有布局。此前伊万科维奇时代便计划加速年轻化进程,2024 年冬训曾征召 U21 球员吾米提江、旅欧后卫吴少聪入队。本届东亚杯,久尔杰维奇更是将廖锦涛、刘诚宇等新人纳入大名单,试图构建 “老带新” 的传帮带体系。

然而,新人成长需要时间与空间。以男排为例,比利时籍主帅海宁上任后大胆启用温子华、李咏臻等新人,通过世界男排联赛等赛事积累经验,最终实现拦网得分率提升 25%、世界排名跃升 6 位的突破。这种 “系统化培养” 模式,正是国足可以借鉴的模板。

四、争议与期待:青训改革的必由之路

黄健翔的呼吁引发了舆论两极分化。支持者认为,国足若想在 2030 年世界杯周期有所作为,必须现在就为年轻球员 “交学费”;反对者则担心,频繁轮换可能影响球队稳定性,重蹈 2018 年亚运会 “0-3 韩国二队” 的覆辙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乐鱼网官网本届东亚杯新人登场已显现积极信号。蒯纪闻在对阵中国香港队时完成中超首秀级别的触球精度,刘浩帆在防守端贡献 2 次关键拦截。这些细节表明,只要给予持续的信任与指导,年轻球员完全有能力在国际赛场站稳脚跟。

未来,国足需要构建 “联赛 - 国青 - 成年队” 的人才输送闭环。例如,借鉴日本 J 联赛的 “特别指定球员制度”,让蒯纪闻、刘浩帆等新星在中超获得稳定出场时间;同时,通过 U23 亚洲杯、亚运会等赛事模拟实战压力,加速其心理成熟。正如黄健翔所言:“今天的失败是为了明天的崛起,中国足球不能再重复‘用成绩换经验’的恶性循环。”

结语

东亚杯虽以 1 胜 2 负的成绩收官,但黄健翔的建议与教练组的试探,为国足开启了新的思考维度。当于金永、蒯纪闻、刘浩帆们在替补席等待机会时,中国足球的未来或许正孕育在这些年轻的身影中。唯有打破 “唯成绩论” 的桎梏,以战略眼光布局青训,才能真正实现从 “足球大国” 到 “足球强国” 的蜕变。